一、引言
严子陵是两汉之交的高士,高风亮节之声誉淹披历史古今,但对他的历史文字记载却少之又少,在《后汉书•逸民列传》中的《严光传》仅有三百九十二字的简略传记。他所遗存的著作更是少得可怜,只有口授侯霸的一封信稿两句“怀仁辅义天下悦,阿谀顺旨要领绝”的著名要言。然而后人对他却是颂扬备至,自东汉始,凡是文化学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提到严子陵,专写严子陵的文字汗牛充栋。应该说,后人对严子陵应该是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。
二、严氏家史与余姚
按《后汉书•逸民列传•严光》载:“严光字子陵,一名遵,会稽余姚人也。”(《后汉书》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763页)。
《大明一统志•绍兴府》载“客星山,在余姚县东北……汉严光,余姚人,少有高名”(《大明一统志》卷四十五明天顺五年刻本)。
《浙江通志,人物十•绍兴府》亦载“严光字子陵,会稽余姚人,少有高名”(《浙江通志》卷一百九十二第3322页)。
《浙江通志•山川七•绍兴府—余姚县》载: “陈山在县东北十里,远望山形卓峭如笔,至其巅则正平,本严光故里,有墓在焉,亦名客星山。”(《浙江通志》卷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乾隆元年刊本第491页)。
《绍兴府志•人物志•隐逸传》载“汉严光,字子陵,余姚人”(明万历十五年刊本卷四十六、康熙五十八年刊本卷五十三)。
现存《姚江下河严氏支谱》载:出生于汉元帝永光五年(公元前39)八月十二日,殁于东汉建武十七年十一月初十日(公元41年12月21日),终年八十岁。被世人称颂为“高风亮节”的“汉高士”。
在《姚江下河严氏支谱》中还载有明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、翰林学士杨溥撰写于明正统二年《增定严氏族谱序》,序文中收录有汉会稽太守第五伦用古篆书写的《题子陵墓碑》,云:“先生生元帝永光五年壬午八月十二日。元始元年,侍父士恂公令新野,因与东苑守相友善,即今大司徒通公父也。时上方为李公所谶器,故遇先生。先生屡以孔孟大义进说今上,尝同往汝南从郑敬讲尚书。迄莽篡祚,士恂弃官逃。先生得从今上之末席者五易禊,而先生卒不欲与功名之会。圣天子念旧,赐钱谷,令守臣治丧,事先生可谓生荣而死哀矣!”
第五伦与严子陵为同时代人,亦为光武帝所器重,拜为会稽太守,汉章帝时官至司空,比严子陵后死四十余年而己,对严子陵当然是最为了解,所言当极可信。
严氏原姓芈(姓读作mǐ),按《姚江下河严氏谱》所载严氏五十世孙严明撰《家史引》所载:“严氏之先出于颛项。颛项之子曰重黎,为高辛火正,命曰祝融。弟吾回复其职,生陆骆。陆骆生季连,得芈姓。其后有鬻熊氏,事周文王,武王封其子熊绎于丹阳.为处国,子爵❶。历八世至熊渠,周夷王时借称王,传至庄王旅:遂霸诸侯。历十二世至声王,始入战国,负刍,庄王支孙,即以谥为姓❷。蒙县有庄周,子休;周有庄辛:越有庄舄;楚有庄忌,忌生子曰助,蔓延于汉,避明帝讳,更姓曰严。”
由此可知“芈’,姓是周成王所封诸侯国荆楚熊绎的祖姓,至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楚庄王(前613前一591年在位)之后,其支有孙负刍改姓为庄。至东汉明帝时,即严子陵之子严庆如时,因汉明帝名庄,为避尊者讳,即改庄姓为严姓,后代史家如范晔等即将庄子陵上溯至庄助、庄忌,这一世系改庄姓为严姓。此即“生庄而死严矣”,历代相沿不改,故此有“庄严是一家”之说。(参见民国庚申刊《姚江下河严氏谱•家史引》)
汉景帝时有严忌,喜好词赋,时遇汉景帝不喜欢词赋,严忌无所得志,于是出游吴地。吴王刘濞等七国谋反失败,严忌离吴入梁,受知于梁孝王,与邹阳、枚乘等同被尊重信用。而严忌之名特盛大,时称严夫子。严忌有子严助(?-前122),以贤良对策得高第,擢为中大夫。按《姚江下河严氏支谱》载:严助担任会稽太守时,遂居会稽。 严助与淮南王刘安交情深厚,后因淮南王谋反,严助受到株连而被诛杀。严子陵即是严助之裔孙(或说是六世孙),迁居余姚龙泉之南麓,世系繁衍,成为余姚一大氏族。
严子陵父亲严士恂,曾任南阳郡新野县令。严子陵“元始元年侍父士恂公令新野……迄莽篡祚,士恂弃官逃,先生得从今上”(汉第五伦《题子陵其时碑》),期间,严子陵得以与南阳人刘秀相识,并尝同往汝南从郑敬讲尚书”。不久,严子陵再次出外游学,来到长安太学,又得与刘秀相会。
对此,《姚江下河严氏谱》所载《家史引》,说得较为明白:楚有庄忌,忌生子曰助,蔓延于汉。避明帝讳,更姓曰严。会稽之严宗于助……吾姚之严宗于子陵。子陵实宗于会稽守助。助与子 陵相去壹百馀年,以世统之.陵其裔孙也。陵父士恂公尹新野,得与光武同学。元始元年(公元1年),见莽有窥窃神器意,与外父梅福公相诀。福即变姓名于会稽。陵携其妻孥迁余姚龙泉之南麓。及光武即位,避故人嫌,侨寓富春山中,以钓以耕。光武以物色访之,建武己丑(五年、公元29年)徵至洛阳,授以谏议大夫,不屈……子陵公生东汉永光五年壬午(公元前39年)八月十二日,享年八十,以寿终于家,实光武十七年(公元41年)辛丑也。”
宋宣和间中书门下侍郎严贯、五十七世孙严尉文等所撰序文亦均曰:“按吾氏初芈姓,后庄姓,至汉武帝时曰助者守会稽,遂家焉。蔓延至哀平问,讳士恂者为新野令,实生先生。娶梅福女,生子庆如,避明帝讳,易庄为严。自先生溯于助,威生庄而死严矣。又五世而晋安太守始建祠于客星里,祀先生为始祖。”
上述载文所说元始元年,即为公元1年;“迄莽篡祚”,即为王莽篡汉自立,建立新朝的始建国元年,为公元9年,严士恂即时弃印离开新野县令之任。王莽新朝期间,曾先后两次徵聘严子陵出来做官,严子陵为洁身全行,抗命不从,拒绝了王莽的聘召。据上述所载史料可知,约于元始元年之后至始建国元年(公元1年至9年)之间,严子陵为躲避王莽之聘而避居余姚县龙泉山之西麓(龙泉山又称屿山)。当严子陵来余姚之前,曾与他的岳父、著名道学家梅福相诀。梅福亦因王莽之故,弃妻别子,离开九江,来到四明山,隐居于大梅山(现梁弄东明山),行事卓异,人以为仙。
当刘秀起兵南阳后,严子陵曾多次来到刘秀军营,出谋画策,并向刘秀推荐了邓禹、马援等多位将领,为刘秀的中兴汉室有着较大功勋。待刘秀中兴汉室,建立起东汉王朝,严子陵怕被徵召任职,即改名换姓,云游四海。后被刘秀找到,并把他从垂钓处请到京城洛阳。
严子陵在京城拒绝与达官显贵交往,还用巧语讥刺了权威煊赫的大司徒侯霸,“仁辅义天下悦,阿谀顺旨要领绝”。待光武帝把严子陵请进皇宫,论故道旧,请教治国良策,作彻夜长谈,极为投机。谈至深夜,严子陵与光武帝同榻而眠,足加帝腹而不顾,由此而留下了“客星犯帝座星”的佳话。最后,严子陵还是拒绝了光武帝的谏议大夫之委任,来到富春江边,过着农耕渔钓的隐居生活。严子陵的这种不慕富贵、不贪名利的崇高气节,以及不事王侯的高傲风节,一直被后人所颂扬,称之为“高风亮节”的汉高士。建武中,严子陵因病回到余姚故里,于建武十七年十一月初十日(公元41年12月21日),殁于家中,终年八十岁。葬余姚客星山西北麓。严子陵生在余姚,长在余姚,去世后长眠在余姚。
客星山,又称陈山,在余姚市凤山街道安山桥村。据《光绪余姚县志,山川》称: “陈山在县东北十里……严子陵墓在焉,故又名客星山……其谓之陈山者,宋古灵先生陈襄子孙散处此山之下也。”即因在宋代时,有福建侯官人陈襄迁居于此,后代子孙繁衍,遂称客星山为陈山。
严子陵有两位夫人,元配梅氏夫人生有长子严庆如,后裔即是姚江严氏支系。继配范氏夫人生有严伦、严儒二子,他俩的后裔即成为富春江畔的遂安、淳安、建德、桐庐等县的桐江支系。
姚江严氏随着子孙繁衍,先后分爨析居,居住领域随着子孙外迁而曰益扩大、增多。《家史引》中写到:“迄南宋建炎,陵公三十五世孙七六府君讳贯,字至道,七七府君讳贳,字至馀者,世居邑之西隅。余姚古为句馀州,军民杂处,至道公性不耐烦,厌市廛之喧闹,独徙云柯中里,湖山拱其南,历山踞其北,亭山襟其左,拍山塞其右,镜面有湖,环带有河,溯子陵公徙姚时已有成迹。至七世居安公由秘书丞出守晋安,飘然寻先生之遗躅,遂拘祠祀先生。”
时至南宋度宗咸淳年间(1265-1274),四十世孙严德一、严德二归老析居,按《姚江下河严氏支谱》民国九年务本堂刊本追录的严明《家史引》中还写到: “继之德一公、德二公出,子孙益振,兀湖山之木,广其规制,前有书院,中有厅堂,后各有楼,横街通于东西,直街抵于南北,中界以河,河之东基隘而窄,议之于弟:河之西广而敞,让之于兄。东分之厅,当景泰七年丙子(1456)失火,柱石沿存。西分之厅,虽无改于其旧,而室宇亦颓。四十九世孙允斋中与五十世孙元氏县丞维城鸠工修葺,见厅左拄上记云‘乾道八年正月甲申日重修’。”
按此西厅,即早期的家庙“客星祠”,又称“严公庙”,是由严子陵二十一世孙唐绛州刺史始请于玄宗,得立庙于余姚,专祀严子陵,庙号曰“严公庙”,山曰“严公山”。
对此,严氏五十八世孙严礼高在《姚江下河严氏支谱•叙》中也写到:“严公山之北有地曰客星里,擅湖山之胜,旧时客星坊屹立,犹存。我族环居于斯者,盖已古矣。相传有东西宅者,隔河而居。……西宅居河西,至今子孙繁盛,族大于东。”这就是现在的低塘街道姆湖的下河严家(西厅)和黄清堰的上河严家(东厅)。
由此可知,余姚严氏由于传承繁衍,子孙众多,至南宋咸淳年间,严德一、严德二兄弟两人即分居东西两村,两村之间有河,严德一居河西为“下河严家”,严德二居河东为“上河严家”,两村相邻一里之遥,即现在的下河严家和上河严家两个自然村。而严家宗祠及“高风千古”石坊建于上河严家村内。每逢祭祀、庆典等,两村的严姓子孙都到上河严家村所在的严家祠堂进行祭祀活动。
自从四十世孙严德一、德二兄弟析居之后,相隔十世,又外迁分支,有:亭山头支,虞家园支,何家园支,新湖沙堰支,白鹤桥支,七里铺支,上虞支,五夫支,慈溪新庙支,奉化支。杭州箭桥支即德横山分支,乃严德一之后裔(见《姚江下河严氏支谱•家乘叙》民国九年务本堂刊版)。
姚江严氏支系梅氏夫人所生严庆如的子孙,其中有由余姚迁徙到桐庐县五管乡、上虞县盖湖、福建樟州、江西泰和、雩都、桃溪、南康、赣县、寻邬、瑞金、上饶,江苏无锡、吴县等地,及远至西北陕西户县余姚村等的严氏子孙。
继配范氏夫人所生严伦、严儒二子的后裔所形成的建德、桐庐等县的桐江支系,子系繁延,由桐江外迁到淳安、开化、东阳、兰溪,江西南昌、分宜、宁都、建安、黎川、赣州、南康、大庾、于都,福建福州、莆田、龙岩、永定、三明等县市,远及澳门、印度尼西亚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。时至现在,严姓子孙遍布各地,己传至七十馀世。
历史在前进,而严子陵万古清风在,正是“云台功业古今稀,不及子陵一钓矶”。他的行为足以“使贪夫廉,懦夫立”,他的精神品格已深深地融人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。
三、严氏聚居地姆湖村的变迁
现在再来说一下严氏聚居地姆湖村之历代归属变迁。
在宋、元、明、清时期姆湖村属余姚县云柯乡,历代相对稳定。至民国初期改为余姚县云塘乡,民国十七年为余姚县崇云乡,只是大乡改小乡而已,无大的变迁。共和国初期,姆湖村属余姚县周行区云溪乡二村;1954年属余姚县低塘区云溪乡:1956年属新新乡第二高级社;1958年属低塘人民公社姆湖大队:1961年恢复区级建制,属低塘区;1983年属低塘乡姆湖村:1984年属低塘镇姆湖村。
在上世纪八十、九十年代,相距仅一里之遥的两个严家村却分属两个乡镇,上河严家村属历山镇黄清堰村,下河严家村属低塘镇姆湖村。1992年5月撤区并乡后,历山镇并入低塘镇,上河严家与下河严家两自然村虽然同属低塘镇,但上河严家自然村依然归属黄清堰行政村,下河严家自然村所属的姆湖行政村就改称为下河严家行政村。而严子陵所出生之地姆湖村即后来的下河严家村。
下河严家村(姆湖村)历来归属余姚,历史上从未发生变易。
注: ❶此处有误,据《史记▪楚世家第十》:“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。高阳者,黄帝之孙,昌意之子也。高阳生称,称生卷章,卷章生重黎。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,甚有功,能光融天下,帝喾命曰祝融。共工氏作乱,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。帝乃以庚寅曰诛重黎,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後,复居火正,为祝融。吴回生陆终。陆终生子六人,坼剖而产焉。其长一曰昆吾;二曰参胡;三曰彭祖;四曰会人;五曰曹姓;六曰季连,芈姓,楚其後也……季连生附沮,附沮生穴熊。其後中微,或在中国,或在蛮夷,弗能纪其世。周文王之时,季连之苗裔曰鬻熊。鬻熊子事文王,蚤卒。其子曰熊丽。熊丽生熊狂,熊狂生熊绎。熊绎当周成王之时,举文、武勤劳之後嗣,而封熊绎於楚蛮,封以子男之田,姓琇氏,居丹阳”。 ❷“负刍,庄王支孙,即以谥为姓”此处有误。据《急就篇》和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》所载,楚国君王芈旅去世后,谥号为"庄",即历史上的楚庄王。楚庄王的支庶子孙,以祖上谥号为姓,成为庄氏,而楚国王族仍以芈为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