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庄严宗亲网
网站首页 | 庄氏源流 | 庄严动态 | 庄严寻根 | 庄严文化 | 功德荣誉 | 名人风景 | 严氏源流 | 寻根访祖 | 庄严企业 | 联谊机构 | 关于本站
在线留言 |
网亲网站链接
网亲网站链接
网亲网站链接
网亲网站链接
网亲网站链接
网亲网站链接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> 名人风景 >> 内容

庄氏名人—-状元榜眼篇

时间:2015-4-14 7:38:43 点击:

    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开皇七年(587)。隋炀帝大业三年(607)开设进士科,此为科举之始。隋炀帝在历史上名声很不好,但他创建的科举考试制度却深得人心,成为古代文人跻身仕途的重要途径,也是封建统治者选拔官吏的重要制度。传至清光绪三十一年(1905)终止,前后经历1300多年。

    “状元”是殿试录取第一名进士之通称,其名始于唐高祖武德五年(622)壬午年科状元孙伏伽。因举人拉礼部试皆投状,固考取第一者称为状头,亦称状元。张榜时名列榜首,故又有“榜首”之称。唐代进士不分甲。宋太平兴国八年(983)始分殿试合格者为五甲,一甲第一名称状元,第二、三名亦有称为状元者。元顺帝时,改五甲为三甲,一甲限取三人,状元专指一甲第一名,此后成为定制。明清时,殿试分三甲发榜,第一甲赐进士及第、二甲赐进士出身、三甲赐同进士出身。一甲三名,依次称状元、榜眼、探花,合称三鼎甲。状元居鼎甲之首,称为“鼎元”,又是殿试第一名,故又别称“殿元”。

   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已臻成熟,其科举制一般有以下程序。

    童试,相当于唐宋时的州县试。先是参加知县主持的县试(或知府、知州主持的府试),合格者称童生,每年举行一次。然后参加省学道、学政主持的院试,合格者由童生改为生员,即秀才。取得秀才身份后,才有资格进入地方或中央的官办学校读书,通过岁考和科考,按成绩优劣又分为附生、增生、廪生、监生(太学生)。成绩特优者还可通过“貢考”成为贡生,并可进入仕途。

    乡试,秀才每隔三年可参加在省城举行的乡试。逢子、午、卯、酉年为正科,遇皇家喜庆大典加科为恩科。由皇帝钦命正副主考官,凡获秀才身份的州、县、府学生员、监生、贡生等均可参加。在八月举行,故又称秋试。合格者为举人,也称孝廉。第一名称解元,第二至第十名称亚元。

    会试,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举行,由礼部主持,唐宋时称为省试。每三年举行一次,在二、三月进行,故又称“春试”、“春闱”。逢辰、戌、丑、未为正科,也有恩科。合格者为贡士,第一名称会元。殿试,凡会试获得贡士资格者可全部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宫殿上的考试,所以又称“廷试”。

    殿试的前一天,由鸿胪寺官员负责置御座、黄案,光禄寺官员安放试桌、排座次。第二天黎明,参试贡士到殿后排列,每人赐宫饼一包,王公百官分立两旁。随后,皇帝升殿。大学士棒出试题,授给礼部官员放到黄案上。百官及考生赞拜行礼后,礼部官员发试卷,考生跪受,回到座位开始答卷。凌晨入场,日落交卷。试卷宣纸裱成,每页长约40公分,宽约12公分,每行写24字。试卷“糊名”,以防作弊。

    试卷最初由皇帝亲阅,后改由评卷大臣评阅,按优良定为五等,并将前十名试卷呈皇帝,当面拆示考生姓名,请皇帝定状元、榜眼、探花人选,并决定二甲前七名顺序。

    皇帝钦点状元后,于次日清晨召见前十名新科进士,史称“小传胪”。此后,正式公布殿试名次金榜,称为“大传胪”、“传胪唱名”、“传胪大典”,是科举时代国家最隆重的仪式之一。传胪之后,状元率新科进士赴礼部举行的盛大宴会,唐代为“探花宴”,明代为“琼林宴”,清代称“恩荣宴:。宴会后,状元又率大家至孔庙行“拜谒”之礼,并在国子监立石碑,镌刻新科进士姓名。至此,考状元的程序才全部告成。

    武科考试从唐代开始,也是三年一次。考试内容除骑射步射、拳脚7枪等武功外,还考兵法韬略,行军布阵,时务边防等,与丈科一样,分童试、乡试、会试、殿试四级。乡试后武举人参加的是“鹰扬宴”,殿试后的武状元、武榜眼、武探花、武进士是赴兵部举行的“会武宴”。

    我国历史上的状元有多少,传统的说法是文武状元778名。据《状元史话》载有文状元591名,《中国历代武状元》载有武状元282名,共有文武状元873名,但都不可能完全准确。还有文榜眼366人,文探花331人,武榜眼、武探花不计其数。

    庄氏在历史上有四位状元,明代有武状元庄安世,文状元庄际昌,清代有文状元庄有恭、庄培因。两位榜眼,明代庄奇显,清代庄存与。可谓是“四位状元两榜眼,只缺一位探花郎”。庄有恭状元已列入宰相篇,现将三位状元、二位榜眼,简介如下:

武状元庄安世

    庄安世(1574-1644年)字可平,号念德,宋泉州鲤城北峰浦西人。自幼好武艺。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(1607)丁未科武举会试第一名(状元)。

    万历三十五年(1607)九月中武状元,明神宗命大理寺卿郑继之,知武举。九月,命右春坊、右谕德兼翰林院侍讲林尧俞,泉州大房人史继偕(万历二十年文举榜眼)任武举考试官。庄安世没有可承袭的官爵,以一介民生获得中武状元,实属不易,与庄安世文状元黄士俊广东顺德人,同年中状元。庄安世与明朝抗倭名将俞大猷同为晋江人。俞大猷为嘉靖十四年(1535)武举会试第五名,为大明江山的完整立过汗马功劳,与另一位抗倭名将戚继光齐名。

     庄安世正史无传。《福建通志》、《晋江县志》记载:庄安世,万历丙午(1606)科乡试武举人,前所舍人(舍人系原属贵显家族)。该榜福建中举28人。

    庄安世的祖上曾有显赫的家族背景,但到他长成参加武举时只是一介平民。明代有武状元52名,大多都出身于武职世家,他们在中武状元之前都有承袭官爵,享受朝廷的俸禄。据有关史料载,他们之中任都督、总兵、副总兵、都司、指挥使、参将、守备等官职的就有36人。而庄安世虽然没有现成的官职,但他立志报效国家,光耀门楣,冬练三九、夏练三伏,终于练就高超武艺,通晓韬略兵法,以一介平民高中武状元,实属不易。在明朝近三百年历史,52名武状元中乃是“凤毛麟角”。庄安世又是有史以来庄氏第一位状元。

    万历四十七年(1619年)二月,杨镐指挥的四路明军被后金击败使朝野一片震惊,庄安世挺身而出,被神宗命为北方守备,在通州协助徐光启练兵。熹宗即位,庄安世壮志难酬,曾称病解甲归乡。

    思宗即位,庄安世被召入京,任武英殿侍讲筵官、兵部主侍卫、锦衣卫侍领。几年后,后金女真兵再次攻入明境,深入腹地,京城森严,朝廷召庄安世带兵入援,但杨嗣昌却主张与后金言和,而养精蓄锐埋伏于商洛山中的李自成农民军也乘机攻入河南,占领洛阳。不但使剿灭后金报国之志成为泡影,而且兵饷日增、民怨沸腾。加上孔有德、李自成等叛军一路烧杀,崇祯帝处于内外交困,调集庄安世等人马围剿,但依然久攻不下。崇祯十七年(1644)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“大顺军 兵临北京城下,大明江山岌岌可危,十九日崇祯帝以无颜见先帝之憾,自殁于煤山一棵大树上。而状元庄安世身先士卒,冲向城中。他负伤拼搏,也在这烟火纷飞、刀光剑影的夹战中,为国尽忠,阵亡于京郊沙场。事后,南明唐王朱聿键悉闻庄安世去逝,特赐“一门忠孝匾以旌其忠贞报国之志,至今泉州庄氏祠堂门前悬挂“一门忠孝”匾。

    后人用“明末武将,壮志难酬,内忧外患,一门忠孝”来概括他的一生。

明代状元庄际昌

    庄际昌(1584- 1629),字景说,号羹若,原名梦岳。福建晋江人(祖籍永春县)。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(1619)已未科状元。

    庄际昌少年聪慧,七、八岁便能赋诗作文,挥笔立就,文不加点,一气呵成。他崇尚仁义,品行端正。万历四十七年(1619)二月,庄际昌赴京参加礼部主持的会试,夺得第一名,称会元。三月十五日参加神宗帝主持的殿试,才思敏捷,文学超群,又一举夺得殿试第一,成为明朝开国以来第81位状元。

     庄际昌榜共取进士345人,后来出了大批名人。如第三甲第28名袁崇焕是抗金名将,屡败金兵;第三甲第29名孙传庭也是一代名将,曾与李自成大战潼关,兵败身死。此外,榜眼孔贞运,第二甲第4名何吾驺,第三甲第21名薛国观等,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,故世人称庄际昌一榜为“名榜”。

    庄际昌高中状元后,授翰林院修撰。后任经筵展书官及皇帝起居注官。1620年神宗帝驾崩,由其长子朱常洛继位,史称“光宗”。光宗帝本来身体虚弱,由于服了过量丹砂中毒而死,在位一个月,时年仅39岁。后由光宗长子朱由校继位,史称熹宗。熹宗即位,封其奶妈客氏为“奉圣夫人”。魏忠贤原名魏进忠,后改名换姓叫李进忠入宫为宦官,他投靠客氏曲意逢迎,深得客氏宠爱。客氏受封为奉圣夫人,魏忠贤也一步登天;被命为宦官二十四衙之首的秉笔太监,近侍皇帝,批答奏章,传达圣旨,制约内阁,有二皇帝之称,被熹宗赐名忠贤,从此开始擅国,权倾宰相。庄际昌虽然有官有禄,但他深知历史上凡宦官专权,十之八九皆为祸患。所以,他找到一个到南方的差事离京赴任,办完事即又上奏请假,隐居不出。庄际昌乘此机会,在家主持编修《闽南庄氏族谱》,直至修谱大功告成。天启六年(1626)秋,他假期已满,必须回朝。

    正是此时,魏忠贤早已从幕后跳到前台,擅权主政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。内阁首辅、各部官员争相拜于魏门,充当义子义孙。自内阁、六部至四方总督、巡抚,多数为魏氏死党。明朝内阁变成魏家私阁,内外大权一归魏忠贤。更有甚者,浙江巡抚潘汝桢首倡为魏忠贤立生祠,接着各地效仿,生祠遍布全国。祠中供有魏忠贤塑像,行人经过要行五拜礼,呼九千九百岁。魏忠贤自称九千岁。还有人提议把魏忠贤列为圣人与孔子并尊,认为魏忠贤贡献高于孟子。全国上下疯狂效忠一个宦官,政治腐败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。

   庄际昌假满还朝后,正好碰上魏忠贤党徒主持纂修《三朝要典》,朝廷指令庄际昌参与纂修。庄际昌知道,魏忠贤一伙是借修《三朝要典》,迫害反对魏忠贤专权乱政的东林党人。所以,庄际昌守正不阿,坚决不肯参与修纂,而且一针见血地指出:“这不是要把国史当成刑书修吗?”庄际昌心里明白,他一切言行都在特务监视之下,他这一举动得罪魏忠贤会有什么后果,他清楚得很。但为了民族和正义,他铁骨铮铮,忠肝义胆,粉身碎骨在所不辞。结果是不想而知,被魏忠贤削职为民,没有被他害死乃属大幸。

    

 熹宗帝于天启七年(1627)驾崩,时年23岁。光宗帝第五子朱由检继位,史称“崇祯”。崇祯帝即位,贬客氏,黜魏忠贤,发配去凤阳守坟,半途下令逮捕,魏忠贤畏罪自缢死。崇祯元年(1628)魏党被诛,庄际昌得以官复原职,不久升为左庶子(五品),再升国子监,祭酒(四品)。

    崇祯皇帝每召集大臣议事,都由庄际昌作记录,经常通宵达旦。他这次奉诏赴京途中本已有病,终因劳累过度,加重了病情。次年,病逝于任所。庄际昌为人正派,光明磊落,只可惜一代忠臣英年早逝。

清代庄元庄培因

    庄培因(1723-1759),字本淳,庄存与弟,父讳庄柱。江南武进人(今江苏常州人)。清代官吏、学者,历官侍讲学士。以诗文名,而恭和御制诗居大半。有《虚一斋集》。

    清乾隆十九年(1754)状元。授职翰林院修撰,掌修国史。是科榜眼王鸣盛,后来成为考据大师。二甲四名,纪昀成为大学问家。二甲第四十名钱大昕为一代宗师。因此,庄培因榜被称为"名榜"。乾隆二十一年,庄培因出任福建乡试主考官。乾隆二十三年,出任福建学政,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。乾隆二十四年病死于任上,年仅三十七岁。  

     乾隆十年(1745),庄存与以榜眼高中进士,同科状元是他的妹婿钱维城,郎舅鼎甲,乡里为之轰动。县衙敲锣打鼓来庄家报喜,弟弟庄培因看了县里送来的喜报,不以为然地说:“有啥稀奇,要中就要中状元”。回到家里,铺开纸写了两句诗:“他年令弟魁天下,始信人间有宋祁”。宋祁是宋朝人,他与哥哥宋郊(又名宋痒)同科考试,都考上了。弟弟宋祁考了第一。皇太后说弟弟的名次不能排在哥哥前头。于是宋郊得了状元,弟弟宋祁为探花。庄培因诗的意思是阿哥中了榜眼,我弟弟一定要比你好,非得状元不可,而这时培因连举人还未考上。哥哥看了弟弟的诗,觉得很有志气,便笑着说:“贤弟,写得很志气,为兄的在京城一定为你设宴庆贺。”   

    哥哥进京做官以后,培因就把写的诗句重新抄写,作为座右铭贴在书房里,每天要看几遍,检点自己的学习情况。功夫不负苦心人,乾隆十九年(1754)庄培因果然高中状元。出榜那天庄存与履行诺言,在京城大宴宾客,为弟弟庆贺。“兄弟鼎甲,誉满京城”。庄培因授翰林院修撰。乾隆二十一年任福建主考官,哥哥庄存与任浙江主考官,兄弟相约同时离京赴任,路过常州省亲,热闹非凡,也荣耀之至,一时传为佳话。

    庄培因还是雍正五年(1727)状元彭启丰的女婿。彭启丰,苏州人,授翰林院修撰,南书房行走。翁婿状元,美名扬苏常。可惜好景不长。培因正可跃马扬鞭、大干一番的时候,却于1759年因父丧丁忧回乡,悲伤过度而亡,殊为可惜。

明代榜眼庄奇显

    庄奇显( 1587-1622),字允元、号九微。福建泉州人。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(1613)癸丑科周延儒榜进士第二名(榜眼)。

    庄奇显出身书香门第,世代簪缨,乃宋代三朝元老、少师庄夏第14代孙。庄奇显19岁时参加乡试中举,考取第9名。26岁时赴京参加礼部会试,成绩优等成为贡土。后参加神宗帝亲自主持的殿试,一举夺得第一甲第二名(榜眼),授翰林院编修。成为其家乡六位考取鼎甲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位。该榜共有进士344人。

    万历四十二年(1614),庄奇显受朝廷之命,奉慈圣太后遗诏往河间(今河北献县)诸路宣读。三年任满,准备回朝,恰在此时其父亲去世,庄奇显按例辞官回乡守丧。到家后,他走遍大小山麓,想为父亲寻求一方理想的墓地而不得,以至身心大损。

    庄奇显利用为父守丧期间,主持重修《泉郡清源庄氏族谱》,并作谱序,详细记述三朝元老、少师庄夏及其兄庄翼、庄果、庄晦的后代子孙蕃衍、迁徙、分布概况,为后人研究庄氏历史文化留下宝贵的史料。

    万历四十八年(1620),,庄奇显守丧期满回朝。天启二年(1622)正月,升为留都南京国子监司业,是国子监长官祭酒之副手,官阶正六品。在明代北京、南京都设置国子学,故有南监、北监之称。国子监司业官职虽不算高,但一般都以翰林出身方可委任。庄奇显由于守丧期间身心受损严重,又加之修撰族谱耗费无数精力。因此,他在南京任职时,身体条件每况愈下,不久即因病去世。

    临终前,庄奇显写了一首绝命词:“非求生,求见老母一日;非憾死,憾虚父母此生。求者空求,憾者永憾。不忠不孝,谁结吾局。”读之人人流泪。庄奇显在重病期间,闻知征辽兵败,庄奇显抚床扼腕恨自己不能“马革为殉,空毙牖(指窗户)下,不胜恨恨。”就连内阁首辅(宰相)周延儒听后也哭着说:“没想到这世上还有如此之人。”

    庄奇显聪慧超群,生性孝顺,居家以正己为要;与人交往襟怀坦荡,心如金石。只可惜英年早逝,未及大用。

清代榜眼庄存与

    庄存与(1719 -1788),字方耕,江南常州府武进(今江苏武进)人。清乾隆十年(1745)乙丑科钱维城榜进士第二人(榜眼)。

    庄存与进士及第后,授翰林院编修。庄存与的弟弟是乾隆甲戌科状元庄培因。乾隆十三年,庄存与散馆考试列二等末,暂不授职,以待引见。乾隆十六年,经引见,仍授编修。乾隆十七年,庄存与出任湖北乡试副考官;升侍讲,入值南书房。乾隆十八年,升侍讲学士;出任湖北乡试主考官,提督湖南学政。乾隆二十年,迁少詹事。庄存与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(从二品)。乾隆二十一年,任浙江乡试主考官;任直隶学政。乾隆二十二年,奏冒籍考生泛滥,请凡考生冒籍者停两科,并在地方甘结,由学政人册,在礼部存档。

    乾隆二十三年(1758),庄存与任顺天学政,因考试满州童生场规严肃,督试严密。作弊者不能传递,故起哄喧闹。满蒙籍考生阉考场,御史汤世昌参奏,庄存与被革职。帝亲临复试,将闹场、传递包揽受贿满州童生海世正法,附和闹场童生保罗等发往拉林种地。八旗义学以无育才之实被裁去。乾隆帝严惩咨事闹堂考生;谕令庄存与革职,仍留内阁学士任。

    乾隆二十四年,庄存与丁父忧(守丧)。三年后服阙,补内阁学士。乾隆三十三年,命庄存与在上书房行走。乾隆三十六年,“不数年晋秩卿,历充乡试考官,会试总裁。”庄存与任会试同考官。同年出任浙江乡试主考官;次年,教习庶吉士。乾隆三十八年,补礼部右侍郎。乾隆三十九年,提督山东、河南学政。并充天文算法部裁官及乐部大臣,命值南书房,上书房行走。乾隆四十一年,庄存与丁母忧(母逝守丧),服阕。至乾隆五十一年,以礼部左侍郎,致仕(退休)回家休养。乾隆五十三年十月,庄存与卒。

    庄存与禀性耿直,廉洁。一次,庄存与典试浙江乡试,巡抚以黄金赠送给他,他一口回绝。后来,巡抚改用二品冠送他,他就收下了。在回去的路上,随从者信口说:“冠顶上是真珊瑚,价值千金。”庄存与一听宝石价值比得上金子,说:“怎么不早说?”赶紧派人急驰回去,将二品冠归还。另外,还有一天,庄存与已经作了日讲官,乾隆帝驾御文华殿,同作日讲官的众人纷纷将上前,授讲仪毕。庄存与忽然大声启奏:“刚才讲章有舛误,臣意不谓尔也。”他又捧书再次进讲,讲尽他的见解。同为官的都大惊失色,乾隆帝因此也为他而多留些时间,听罢而去。殿内一片萧然。由此两件事可知他的“廉鲠”性格。

    庄存与是清代著名的今文经学派。他对公羊派的萌芽和演进,今文经学摆脱古文经学的束缚,及今文经学对其他学术的积极影响,都有不可磨灭的作用。在经学研究上有南北二派。经学南派中有不同派别。庄存与为常州派,又称阳湖派。他以治公羊春秋见长,庄存与对经学研究独具一格。庄存与自幼学习经学,尤长于书经而善于别有选择,立论平允。他通天人之故,接西京之传,深得董、贾之精微。在值上书房时,曾说:“辨古籍,诚伪为术,浅且近也。古籍坠湮十之八,颇藉伪存者十之二。帝胄不能旁览杂氏,惟赖五经以通治。昔者大禹谟废人心道心之言,杀不辜宁,失不经之诫已矣。”“今数言幸而存皆圣人之真言也,问命废左右前后,皆正人之美失矣。”

    著有《易说》、《毛诗说》、《周官说》、《周官记》、《尚书说》、《尚书既见》、《春秋正辞》、《乐说》、《四书说》、《算法约言》、《周官说补》、《律吕正义》等。后人总汇其所撰为《味经斋遗书》。他的侄子、进士庄述祖(庄培因之子)精通伯父之经学,又著有《尚书今故考证》等。

作者:庄敬忠 来源:《中华庄氏源流》
发表评论
  • 大名:
  • 内容:
评论列表
论坛最新帖子
  • 关于我们 | 系统介绍 | 使用说明 | 联系我们 | 网站商城
  • 世界庄严宗亲网(www.zhuangyan.net.cn) ©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  • Email:yiciso@qq.com 站长QQ:929967548 电话:0595-23591555 闽ICP备20007027号-4